在三叠纪晚期的河畔湖边的蕨类森林和常绿树丛中,一只板龙正在悠闲地漫步、进食,它没有想到,一场潜伏的横祸已经在附近酝酿着--两只肉食性的理理恩龙正在悄悄地逼近。
|
理理恩龙 |
理理恩龙体长将近2米,重达100至140公斤,是那个时候生活的最大的食肉恐龙。它长得很象以后出现的双脊龙--有着长长的脖子和尾巴,前肢却相当地短。此外,理理恩龙还显示了许多早期肉食恐龙的特点,比如说,手上还有5个手指。不过,它的第四指和第五指已经退化缩小了。在以后出现的食肉恐龙中,第四指和第五指根本就不发育。
此时,吃饱了树叶的板龙慢悠悠地走进了沼泽里面,一顿痛饮之后,它心满意足地向岸边走回来。突然,那两只理理恩龙从隐蔽的树丛里猛窜出来,其中一只一下子就咬住了板龙的脖子,另一只也趁势发起攻击。一阵挣扎之后,板龙倒在了被鲜血染红的浅水中。不多久,刚才还是活生生的板龙已经成了两只理理恩龙的果腹美餐。
理理恩龙的这种进攻方式与许多现代的捕食性动物的猎食方式很相似。它们通常在水里袭击猎物,因为那些大型的素食动物在水里运动会变得很缓慢,难以逃脱捕食者的袭击。
腔骨龙
在始盗龙和黑瑞龙发现以前,腔骨龙一直扮演着最早的兽脚类恐龙的角色。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科学家曾经在三叠纪晚期的地层了发现了异常完整而且保存完美的腔骨龙化石骨骼,对它的研究表明腔骨龙确实可以作为早期兽脚类恐龙的代表。
|
腔骨龙 |
腔骨龙体长将近2.5米,身体轻巧,骨头的中间都是空心的,这一点很像鸟类。因此,推测它活着的时候体重可能也就是20公斤左右。腔骨龙是标准的两足行走动物,后腿形似鸟腿,十分强壮,看来很宜于行走。它的前肢短,具有适于攀缘和掠取食物的灵活的手。身体以臀部为支点保持平衡,尾巴又细又长。它的脖子也相当地长,前端是结构精巧的头骨。
腔骨龙的头骨狭长,有巨大的颞孔和前眼窝。这些特征已经奠定了整个兽脚类恐龙家族的形态基础。腔骨龙那些侧扁的牙齿深埋在齿槽中,十分尖利,而且带有锯齿。这样的牙齿显露出了腔骨龙的高度肉食性。它们很可能以小型或中型的爬行动物为食。
腔骨龙的腰带显示了典型的蜥臀类特点。肠骨向前和向后扩大,并且与包含了好几个脊椎骨的长长的荐部相连;耻骨从肠骨两侧向前向下延长,坐骨则向后、向下伸展;耻骨和坐骨都较长,而尤以耻骨为甚,它们与肠骨中间通过一种骨质的突起接合,而不是直接连接;容纳球形的股骨头的臼窝(关节窝)是开孔的或叫做穿透式的,这一点是所有恐龙区别与其它爬行动物的特点。
腔骨龙的生活方式可能也代表了兽脚类恐龙的基本适应型式,即习惯于在干燥的高地上生活。就这种地区的生活条件来说,快速奔跑的能力和动作敏捷的特点无论在捕食其它动物还是在逃避敌害方面都是头等重要的。腔骨龙在这方面也奠定了兽脚类恐龙的适应基础。
芦沟龙
大约在2亿零8百万年前,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消灭了许许多多种类的动物。这标志着三叠纪的结束和侏罗纪的开始。
|
芦沟龙 |
什么原因引起了这场大灾难呢?科学家提出了几种解释。也许,因为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也许,因为地球内部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火山喷发。这些事件都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剧烈变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三叠纪时期合而为一的泛大陆慢慢地分解成了一些较小的大陆块,由此引起了地方环境的变化。
不管怎样,在此时当许多大型的爬行动物灭绝的同时,小型的恐龙、小型的陆生鳄鱼类以及似哺乳爬行动物从环境的变化中幸存了下来。其中,恐龙是最重要的类群,因为它们在随后的1亿4千多万年中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同时,地球上植被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长有茂密树叶的长绿灌木和树木开始成为最常见的类型。
我国云南省发现的芦沟龙就是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之一。
芦沟龙是一类身体小巧、行动灵活、以两条后腿行走的兽脚类恐龙。那满嘴的小刀状牙齿表明它们是一群凶猛的肉食者。又因为它们的四肢骨骼是中空的,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虚骨龙类。实际上,三叠纪晚期生活在北美洲的腔骨龙就是一种虚骨龙。
早在1938年,在我国的云南禄丰就发现了这种侏罗纪早期的虚骨龙类。因为当时正值中国人民艰苦进行抗日战争,研究者杨钟健教授就把它命名为芦沟龙. 从灵巧的始盗龙到残暴的霸王龙-三叠纪晚期恐龙介绍